•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观点转载
> zh > news_view.php > 首页 > 生态观点 > 生态观点 > ---观点转载
以“人工湿地”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3-31  点击:6414
    建设美丽苏州,乡村是个重头戏。人工湿地的科学应用,对苏州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将为苏州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全新视野和技术路径。
 
    苏州的生态建设离不开水环境的修复整治。但是,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仍然不够理想,污水处理不畅、生活污水自然排放造成河沟水网严重污染。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水环境治理方略,废潭填埋、建造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大、管理难,生态效果不佳,而且无法兼顾分散居住的零星用户,如果为其再铺设管网,成本太大。从治理工艺上来说,缺乏长效、稳定、低碳、协同的科技手段,未能将水污染治理与乡村生态建设有机协同,无法长效解决生态问题。再从农民生态来看,谁都不愿把污水处理厂建在自己家门口。因此,亟待进一步倡导和强化生态治理方式的创新模式和修复力度。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广之力,采用人工湿地生态科技,可以收到投入少、见效快、覆盖广、更兼容、可持续的效果。人工湿地的位置、面积和形态可视情况而言,而且,没有污染和后遗症,又好较好的景观效果,能化解各地普遍存在的农民不愿意在自家附近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心理和冲突,能广泛而迅速推进,尤其适用于那些生活污水管网较难到达、不适合用建污水处理厂的地区,而且便于长效管理。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通过构建制度保障的“长效化生态治理”,实现简便、借阅、智能的系统化、工程化、一体化、市场化的生态治理;通过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最终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返回新闻列表